龙头酷哥 发表于 2005-9-4 18:55:00

[荒山之夜] ~ 哥贝尔自由滑(05-06)

《荒山之夜》幻想曲原名为“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由作者题献斯塔索夫。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Y5OTg1NDA=/v.swf

这部作品构思的时间很长,早在1860年,莫索尔斯基已经表示将从一部叫做《女巫》的剧本先写一段众女巫在荒山上度安息日的场面,但是直到1866年当他听了法国作曲家圣一桑的交响诗《骷髅之舞》后才开始动笔,而这首长期酝酿的作品实际上是在几乎又过一年之后才脱稿,后来,又由作者几次修改,并用入他的歌舞剧《姆拉达》和《索罗钦市集》中,现在一般演奏的是经过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修订和配器的第四稿本。

《荒山之夜》幻想曲是单乐章的标题性乐曲,有叙事和描绘的特点,结构自由,接近于音画或散漫的变奏曲。整个作品的内容可以用总谱上的一段文字说明来做解释:“从地底下传出的神秘声响。——黑夜的精灵出现,接踵而至的还有撒旦王。——颂赞撒旦王,魔鬼做弥撒。——安息日的狂宴。——在宴饮的高潮,传来了远处乡村教堂的钟声,黑夜的精灵四散。——破晓”。从这段说明中可以看出,这里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出场,还有各种不同的场面转换,有形象,有情节,而且都表现得相当鲜明、生动。

乐曲开始时小提琴的一些上下回旋的音型结合着木管乐器的滑奏式动机,提供了一个狂风劲吹、阴森可怖的背景,这就是从地底下涌出来的那种像漩涡般翻滚的声响和那些精灵的怪声怪叫,而在这粗暴的喧嚣声中,撒旦王出场了——由三个长号和一个大号齐奏奏出的这个主题,具有一种威慑的强力,它两次在不同调上(第二次升高半音)呈现,更加强了它的威势和戏剧性效果。接下的两个主题都是舞蹈性的,都象征这安息日的宴饮,前者先由双簧管和单簧管奏出,它是全曲的核心,并贯串着全曲,后者先在定音鼓和低音提琴拨奏的强调之下,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这两个主题和引子中的主题素材交替地反复、变化和发展着,间或还结合进个别新的动机,构成了一幅狂乱、纵欲的宴饮场面。而当掀起的一阵阵高潮过后,随着一段半音阶的急剧下降,出现了D音管钟的弱奏,这远处教堂钟声渐渐地刷新了音乐的色彩,天已破晓,原先的小调转为大调,单簧管和长笛轮流奏出一个悠缓明亮的旋律,众精灵全都逃之夭夭,天蒙蒙亮了。

关于这首作品,作者本人在给他的一位朋友的信上曾经说过,他所关心的是正确再现人民的幻想,而且把它当作自己的音乐信念。可见莫索尔斯基的这首乐曲所要表现的,并非纯粹是精灵和撒旦王的嬉戏宴乐,他用人间的钟声作为结束,分明有着光明战胜黑暗的比喻,这也就是这首乐曲的社会意义所在。

http://mag.flamesky.com/new/ice/A.Night.on.Bald.Mountain .wma

schumyzhai 发表于 2005-10-15 13:41:00

不是吧,他和教练在音乐的选择上还真是颇有品位,只是还是觉得太不适合他滑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荒山之夜] ~ 哥贝尔自由滑(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