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ishere 发表于 2008-3-28 23:26:31

觉得关跟小雪长得有点像 另说句找抽的话:从关到sz,还没有谁的拉三让我满意

先看这张图:
http://www.chinaice.org/images/artery_blogimg/banner7.jpg

右边做燕式步的你觉得是谁呢?如果不看到接近180度的开度,我还真以为是小雪

尤其是看了kwan02年的拉三以及sz06年的帕狂+拉三,真是两花渐欲迷人眼

又没有高人知道kwan和小雪交情怎样,都是我钟爱的花儿,期待8一下


另外说句找抽的话:从关到sz,还没有谁的拉三让我满意

技术上以及编排上是很好的,从关两次奥运会锲而不舍地使用拉三,也看得出她对这部作品是相当喜爱的;我甚至喜欢sz06冬奥会那一段并不完美的帕狂拉三胜过他们的其他短节目, 不管是kwan,还是sz,都滑出了力量与激情,让人沸腾

但是,如果告诉我这是拉赫的音乐,我是无论如何不能说欣赏的
在我看来,有史以来将拉赫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就只有lulu一个人而已,其他人的拉赫总感觉不是那个味道
拉赫的作品当然有激情,有高潮,但是始终萦绕其中的是那种莫大的愁绪与理不清的烦忧,拉赫的第二、三钢琴协奏曲,一、二乐章都是写得尤其出色的,不仅动机好,发展手法也很棒,而第三乐章则要略微欠缺一些,虽然主题仍旧得到了照顾,但是由于作者将写作面铺得太开以至于不能很好得汇聚在一起,于是让我在听第三乐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又说不出来的轻微的腻味感,以及几个主体之间并行不悖然而缺少沟通的感觉。拉二这个问题要大些,拉三里面好一点,但是毕竟精华还是在一、二乐章,因此,对于kwan和sz这种艺术表现水准极高的选手,在确定了要滑拉赫的作品之后,就应该选取一、二乐章作为重点,而不要图热闹而选择第三乐章。
当然,kwan和sz都是属于力量型的选手,他们表现拉三的刚强的一面也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sz的帕狂拉三令我十分欣喜,我想,如果冬奥会上他们的状态好,这将是一套精彩的节目。实际上,我也是看到了sz短节目里激情四射的表现而对他们的冬奥会之旅另眼相看的。

上面那些不同的意见之所以要说,是因为我对拉赫的作品爱不释手,所以希望选手们在选取他的音乐是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风格,更要表现拉赫的内在意蕴。这一点上,lulu做到了最好,令我万分钦佩,她的拉二就是第二乐章从开头到结束的浓缩,除了剪掉开头四分钟不断重复的第一主题以外,没有动大剪子,这使得整个配乐听起来一气呵成,像是作曲家本来的作品。至于lulu的表现我就不说了,我的文字不太高明,以免词不达意。

相对说来,拉三比拉二更难表现,因为在古典音乐中,拉二已经算得上一部比较通俗的作品了,而拉三非常之艰深,不仅在技巧上,更在情感。听听拉三第一乐章就知道了,作者塞进去了太多的信息而使得整个音乐都近乎要爆炸,而这些信息又可以说是毫无头绪的,甚至于一团乱麻,所以从一开始听众就陷入了一种甜蜜编织成的痛苦中,且越陷越深,无以自拔。我认识一位钢琴很BH的朋友,他说他从来不敢听拉三,因为听下去会疯掉,这句话虽有点夸张但我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建议大家看一部电影:Shine《闪亮的风采》(是这样叫的吧),可以帮助理解。

所以,说到最后,我想,lulu的拉二已是绝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将来再也不可能有谁能将拉二演绎得如此深刻透彻;同样的,拉三更不会有好的版本,如果要以我的标准来看的话。
希望选手选用他们自己真正理解的音乐,这对他们,对观众,对音乐才是最好的态度。


说得有点乱,大家别介意

wonderishere 发表于 2008-3-29 01:23:33

另外说句找抽的话:从关到sz,还没有谁的拉三让我满意

说得有点乱,大家别介意

另外,我说“拉二在古典音乐中算是一部比较通俗的作品”并不是说拉二就很通俗,更不表示拉二在花样滑冰中很容易表现,大家都看到了一套好的拉二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
我说这句话的目的只是想表明相比拉二,拉三更艰深罢了

wonderishere 发表于 2008-3-30 23:36:00

唉,春草还是把我的帖转过来了,其事发在“大家谈”里面只是为了那里的人气比较高,从而希望大家都来回帖,提出你们的意见
想不到还是失算了,点击率倒是提高了,但没有一个人回帖,真悲哀

算了,帖一段《拉三》介绍,其中尤其提到了我在上文中说过的电影《闪亮的风采》(Shine ):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一直是钢琴协奏曲中的巅峰之作,号称世界上技巧最难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也是钢琴大师们钟情的作品之一。
  《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代表了其一生的最高成就。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继续,如饱满的情绪和沸腾般的生命力,但它更深刻、更富戏剧性,钢琴的技巧也有更大程度的发挥。演奏“拉三”,既是对钢琴家技巧与体力的考验,也是对演奏者情感与心理承受力的挑战。拉赫马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
  澳大利亚的一部著名音乐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就描写过钢琴家演奏“拉三”时几乎令人窒息的场面。澳大利亚天才钢琴家大卫·霍夫考特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时作出了一个几近疯狂的决定——演奏“拉三”参加比赛。只见他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的狂乱飞舞,汗滴飞溅,他不在乎地摘下了厚重的镜片,不理会因此模糊的视线。他在协奏乐队激越的铜管乐声中前进,钢琴在此刻,化为战斗的武器。但是,就在目标即将实现——成功演奏一部高难度音乐作品以证实自己生存价值的最后关头,他的神经系统崩溃了,晕倒在舞台上。随着“拉三”的突然中断,大卫的艺术生涯也不幸中止……
  因演奏“拉三”而精神崩溃,这当然是电影的艺术夸张手法,但是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一个非常俄罗斯化的、温柔的、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使人想到俄罗斯悠扬的牧笛,想到乡村的苍穹,想到无尽的大草原。这个歌唱性的主题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温暖、最迷人的旋律,俄罗斯人听到它好比捷克人听到《我的祖国》里伏尔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国人听到《二泉映月》里的“明月石上照”。但是这个如歌的主题很快失去了田园诗的风味,它在第一、第二乐章逐渐发展,许多不安的因素加进来,歌唱的钢琴变成了沉思的钢琴,美丽的俄罗斯小溪开始汇入波澜壮阔的伏尔加河。随着铜管乐器严厉的行进,钢琴变成了一把沉重的铁锤,所有的激昂、愤怒、不安、恐惧、失望和抗争被高高地举起,给所有人带来暴风骤雨般的冲击……

  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像血液一样渗入到拉赫玛尼诺夫身体的各个部分,哪怕他定居到美国,作为抒情和悲壮的俄罗斯音乐形象仍一直镶嵌在他的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表达的,正是对俄罗斯满怀深情的依恋和歌唱。

DSC 发表于 2008-3-31 18:24:47

LZ写得真辛苦,给嫩回个帖略表心意:

露露的拉二确实令许多人难忘,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欢M/D的拉二,这也是一套经典自由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觉得关跟小雪长得有点像 另说句找抽的话:从关到sz,还没有谁的拉三让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