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摩组曲》是德彪西独特的个性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的过渡性作品,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后历时十五年,可见这一组曲的写作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推敲。这一组曲不但旋律优美,而且运用了色彩极其丰富的和声,显示出德彪西已逐渐走向他自己所创立的"印象派"。组曲的曲名来源于德彪西留学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
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曲,很有表情的行板,9/8拍子。这是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美丽的旋律暗示了对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复更加深了这一印象。接着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
德彪西的月光,有多少个夜晚使倚窗阁楼上的少妇魂牵梦萦!那些远征的兵士,那些永恒的终生住在水池头的朋友,多少行朗俊的诗句在他们的额前飘荡!这月光的流动,酷似碎掉的白金。纳凉的人们止步倾听一只灰雀在一朵白玫瑰的花冠丛中沐浴的轻柔的拍水声……德彪西的月光,人们抬头看时,多少梦幻者摆脱了夜的忧烦,多少钢琴的弹奏者从肖邦和李斯特的琴谱撤出身来,多少夜的行者渴望一面紫色的中国灯笼在月夜下护持……德彪西的月光,从夏日的黄昏里就开始降下来了!
DEBUSSY的这首月光,是我最喜欢的乐曲之一,陈露在1994年奥运会时曾用它作为短节目的音乐。我觉得这段音乐很适合庞青/佟建的风格,可以作为他们新赛季的自由滑音乐,不知大家的意见如何?
关于德彪西
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在巴黎近郊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虽然他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他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一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 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非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荡儿》荣获罗马大奖。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并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 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 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运。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和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 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 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1918年3月15日,这位伟大的印象派音乐大师,因患癌症于巴黎逝世,终年五十五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