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内的永恒经典——沉思
朱尔·埃米尔·弗兰德里克·马斯内(Jules émile Frédéric Massenet,1842年5月12日-1912年8月13日)
法国作曲家。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蒙托。父亲为拿破仑时代的工兵士官,退伍后在故乡开镰刀工厂。1847年全家移居巴黎。他的母亲教钢琴课补助家庭费用。马斯内自幼跟母亲学钢琴,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860年从A.托马学作曲。在学期间,他已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这时他已经在歌剧院乐队中担任打击乐的演奏员,并在咖啡馆里演奏和教课以维持生活。在罗马留学期间他创作了《音乐会序曲》、《追思曲》等。1966年回到巴黎。1867年他的《第一管弦乐组曲》在巴黎演出,同年巴黎喜歌剧院上演他的第 1部歌剧《姑婆》。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托马对他的影响。在这期间他还作有歌曲套曲《四月诗篇》和《纪念诗篇》。普法战争时马斯内服兵役。战后帕德卢管弦乐团演奏了他的第 2组曲《匈牙利情景》,巴黎喜歌剧院演出了他的第 2部喜歌剧《巴赞的唐塞扎尔》(1872),获得成功。从1873年起,马斯内的戏剧音乐作品,如《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当时法国以妓女故事为题材的戏剧风行一时,马斯内连续写了几部这类题材的歌剧,其中《苔依丝》(1894)达到了这类歌剧的高峰。
1878 年马斯内被委任在巴黎音乐学院创办作曲班,G.夏庞蒂埃C.科什兰、F.施米特都出自他的门下1884年巴黎喜歌剧院上演了他的歌剧《曼侬》,从此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此后他又写了20多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除上述的《苔依丝》外,还有根据J.W.von歌德的题材写的《维特》(1892)、根据A.都德的题材写的《萨福》(1897),还有专为俄罗斯歌唱家夏里亚宾创作的歌剧《唐吉坷德》(1910)等。
马斯内的笔头很快,是一位多产作曲家;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动领域在于歌剧,主要是喜歌剧.马斯内的后期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但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苔依丝》(1894年) 、《萨福》(1897年)和《堂吉诃德》(1910年),还是很有意思的.马斯内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二十世纪,人们总是尊他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马斯内在三十六岁时(1878年)便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876年,他已获得荣誉勋位,1899年,又获得二级勋位.
1912年8月13日,马斯内逝世于巴黎.
马斯内的作品有:
《玛侬》(Manon 1884)
《维特》(Wether 1892)
《苔依丝》(Thais 1894)
《希罗迪亚》(Herodiade 1881年)
歌剧《拉合尔城的国王》(1877)
《埃罗底阿德》(1881)
《圣母院的戎格勒》(1902)
《唐吉坷德》(1910)
其他作品还有芭蕾舞剧,管弦乐与合唱音乐,一部钢琴协奏曲:康塔塔(其中一部题为《戴维.里齐奥》),一首大提琴幻想曲和大约二百首歌曲.
马斯内在早期写的一些歌曲中就表现出擅长抒情的特点,在后来歌剧创作中,逐步形成了戏剧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个人风格。他的歌剧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的形象。他善于发现适合自己创作个性的东西。当他选中题材以后,就不怕重复,毫无顾虑地写下去,马斯内所塑造的女性,其原型都是当时的资产阶级生活圈里的妇女。她们娇媚脆弱,常常是忏悔的沉沦者、上流社会的交际花、渴望安谧的家庭幸福的人,在与资产阶级的伪善斗争中,被迫放弃了希望、爱人、生命,以悲剧结局。马斯内对女主人公的刻划深刻而细腻,善于以动听的旋律描绘出她们变化的内心世界,所以人们赋予他“洞察女子心灵的诗人”之美称。
马斯内是创作曲调的天才,他注意从民歌和前人的作品中汲取适于自己创作个性的各种因素,形成优美典雅的风格。《苔依丝》中的《沉思曲》,古诗剧《复仇女神》配乐中的《悲歌》,都是最受欢迎的歌曲。他的和声语言独具特色;在配器上他为独唱和重唱寻求一种特殊的管弦乐色彩。从他的许多创作中可以看出,马斯内是上承C.古诺、托马,下启印象派的重要人物。
《苔依丝》之沉思曲(Meditation From Thals)为马斯奈的歌剧苔依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苔依丝沉思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歌剧《苔依丝》作于1894年,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苔依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苔依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苔依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这一优美的旋律,除用做间奏外,在剧中也经常出现,以提高剧中气氛。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申雪/赵宏博把这首沉思曲中的浪漫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