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冬奥会的参赛资格都没有,中国何时才能有“花样男子”呢?
温哥华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今天已经决出高下,虽然本报未能等到最后的排名。但从短节目的成绩来看,俄罗斯名将、冰王子普鲁申科高居榜首,第二、三名,美国名将莱萨切克和日本人高桥大辅紧追其后,排在第四和第五的织田信成和兰比尔也不容小觑,他们虽然冲击金牌的可能性不大,但获得奖牌还是很有希望。而唯一与中国沾点边的是,加拿大华裔选手陈伟群,短节目排第七。
中国花滑男单上世纪90年代曾一度在世锦赛中冲击奖牌,但如今随着老将的退役,中将难扛大旗,温哥华冬奥会甚至无人参赛。
处在如此尴尬的境地,中国男选手何时能出现我们自己的“普鲁申科”。
尴尬·现状
昔日辉煌不再温哥华无人参赛
在郭正新、李成江双雄争霸的年代,中国男子单人滑选手不仅可以轻易夺得冬奥会资格,并长期将名次保持在世锦赛、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前八名之列,甚至争取奖牌。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男子单人滑开始跻身世界一流行列。1998年长野冬奥会,中国名将郭正新获得第8名,这也是男子单人滑冬奥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之后李成江脱颖而出,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中排名第九,并在2003年和2004年的世锦赛上获得第四,创造了中国男单世锦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都灵冬奥会上,虽然未能突破历史,但冬奥会“三朝元老”张民也获得了第10名的成绩。
如今,中国男子单人滑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虽然吴家亮、宋楠等小将逐渐成为国内比赛的中坚力量,但近两年来,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中的表现则越来越差。
去年3月的花滑世锦赛温哥华冬奥会资格赛上,中国选手吴家亮闯关失败,只能寄希望于落选赛最后一搏,试图踏上冬奥末班车。
但遗憾的是,作为中国唯一一名参赛选手,吴家亮在冬奥会落选赛中发挥依然不佳,仅列第19名,痛失温哥华冬奥会入场券。
尴尬·原因一
后继人才短缺
初学者只几千人
中国花样滑冰领队王玉民坦言,中国男子单人滑队伍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造成成绩一落千丈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后继人才,年轻队员未能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都灵冬奥会后,随着一批实力派老将的离开,中国男子单人滑在队伍建设上暴露出青黄不接的问题。
“在新老交替的阶段,我们的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年轻队员没有跟上。”王玉民举例介绍,美国的花样滑冰选手有几十万人之多,相比之下,中国的花样滑冰基础则单薄得可怜,“在中国,花样滑冰人口不足千人,加上初学者也就一两千人。”
对此,中国单人滑名将李成江也有同感:“我小时候练习滑冰,有一大批年龄相仿的队员,大家整天你追我赶,谁不努力很快就被淘汰下去了。看看现在,从基层到国家队加起来的总人数都不一定比以前一个省队的队员多。”
近年来,中国男子单人滑后备人才锐减,年轻选手之间无法形成有利的竞争机制。
据悉,去年在冬奥会之前的全国锦标赛,吴家亮的状态已显不佳,冬运中心也考虑过更换人选,但考虑到吴家亮的整体技术实力和参赛经验,才最终选择派他参赛。
原因二
技术难度不够最多只会三周跳
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副主任任洪国表示,年青一代选手在动作难度、基本技术以及跳跃方面都没有什么进步,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男子单人滑成绩的滑坡。
在2006年世锦赛中,30岁老将张民在自由滑节目里成功完成了后外点冰四周跳接后外点冰三周跳的联合跳跃及后内四周跳。这样的高难度四周跳动作,中国现在的年轻选手还无法掌握。
目前中国男子单人滑队伍中,几乎无人能够完成四周跳甚至三周半跳跃。难度动作已经成为年轻选手技术进步的一道最难跨越的门槛。
记者了解到,与前一代能完成四周跳动作的老队员相比,如今的年轻选手在难度技术上确实与前辈有着不小的距离。
20岁的小将杨超,虽然在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站比赛上以189.99分的成绩创造了个人历史最高分并排名第七,但他仍然表示,自己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要解决跳跃动作的难度。
任洪国介绍,中国队目前除了吴家亮拥有三周半跳跃外,其余选手都只有三周跳的难度。
“虽然在训练中也完成过三周半甚至四周跳,但成功率还太低。如果技术动作不稳定,是无法用到国际比赛中的。”在竞争激烈的男子单人滑项目上,如果没有四周跳等超强实力,想走到世界前列是件难事。
原因三
艺术表现不佳表演感染力不足
随着新裁判法的执行,仅靠“跳”就能得高分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在花样滑冰比赛中,除了技术分之外,运动员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也成为附加的评分项目。而中国选手往往在这两方面也得分不高。
“花样滑冰新规则实行后,要求运动员的表现必须非常全面,才能取得较高成绩。这给一直只注重跳跃难度方面训练的中国男选手,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任洪国说。
上个世纪90年代,花样滑冰裁判不像现在对成套动作要求这么严格,所以中国选手可以凭借开场时抢眼的跳跃动作获得高分。不过,艺术表现力差,始终是中国选手的软肋。
30岁的中国老将徐铭坦言,国外运动员性格张扬,在表演方面很有感染力,而中国选手则显得中规中矩。
究其原因,徐铭分析,可能在节目的编排上,中外选手对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别,“因为我们大部分节目都是由国外编导编的,跟外国教练员接触比较少,他们的心得我们很难短时间理解。”
尴尬·解决
官员任洪国:新秀奔赴美国取经
仅仅经历了一个奥运周期,中国男子单人滑便从优势项目沦落为冬奥会看客,下滑速度确实让人担忧。
对此,冬运中心副主任任洪国表示,中国男子单人滑要想重返冬奥会,要效仿女单模式,勇敢地走出去。
去年年底,在日本进行的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中,19岁的中国小将宋楠以电影《美国往事》原声作为自由滑配乐,两个阿克塞尔三周跳做到滴水不漏,最终以204.99分的成绩获得银牌,这也是中国男单在青少年比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任洪国表示,像宋楠、杨超这样的90后小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成人组比赛中脱颖而出,技术难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都需要实质性的提高。
去年,中国女子单人滑几名年轻小队员远赴美国,跟随陈露的教练李明珠训练了一年,成绩提高很快。在小女单上尝到甜头的中国花样滑冰队,也在筹备小男单的留洋计划。
“冬奥会结束后,在新的奥运周期,我们可能会选派一些更有发展潜力的新秀到美国取经。”任洪国说道。
前一哥李成江:编舞需要加强
作为中国男子单人滑的前一哥,30岁的李成江自去年全运会实现三连冠后退役。
目前,在北京某滑冰俱乐部担任技术顾问的他一直关注中国男子单人滑的发展。本届冬奥会,小师弟们沦为看客,让李成江也感到遗憾。
分析原因,李成江认为:“新规则实施后,裁判对节目内容的每个具体动作分别打分,只要一个动作没发挥好,就会影响整个成绩。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更加细化”。
此外,表演能力的欠缺也是中国男单的短板。李成江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字号新赛季的曲目都请国外编舞老师帮助编排,但年轻队员对曲目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李成江相信,经历了新老交替的低谷期后,中国男子单人滑有实力重返奥运赛场,重新获得当年的辉煌,“大家一直在努力,一定能追赶上国外选手,我相信早晚会有那么一天的!”
本版撰文/记者谷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