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加雅涅》是1939年哈恰图良根据米高扬的建议,为亚美尼亚艺术节而创作的,原名为《幸福》。1942年,哈恰图良把剧情改写成描写在亚美尼亚边境集体农庄工作的年轻姑娘加雅涅的故事发表。同年12月9日此剧由苏联著名的舞蹈家阿妮西莫娃(Nina Anisimova)主演、由列宁格勒基洛夫模范歌舞剧院于彼尔姆首演。作曲家也因该剧的公演而获得当年的斯大林奖。
芭蕾舞剧《加雅涅》的剧情为:亚美尼亚少女加雅涅的丈夫基柯是个酒鬼,挥金如土,好吃懒做,不仅不参加劳动,还怂恿加雅涅放下工作离开农场,与岳父和妻兄阿尔曼发生争吵。这时,边防军军官卡萨柯夫正好前来,加雅涅热情接待,取了一束鲜花献给他。基柯见状,妒火中烧,一把夺走鲜花,引起在场农工们的谴责,但他却满不在乎,扬长而去。加雅涅回家后为此心烦意乱,大家都去安慰她。正在这时,基柯回家,一反常态,假意请求加雅涅和朋友们原谅,但在夜幕降临时与三个歹徒窃议烧毁农场棉堆,私分赃物,越境潜逃,不料为加雅涅听到,她心情焦急,规劝无效,准备外出告发,被基柯反锁于家中。基柯与歹徒夺门而走,三个歹徒因迷路找不到边境,来到库尔德族聚居的地方,为正与库尔德族姑娘阿依莎谈恋爱的阿尔曼所见,报告卡萨柯夫后前去逮捕。正在这时,远处火光满天,基柯正在纵火焚烧棉堆。库尔德族人全都冲到亚美尼亚棉田中去灭火。加雅涅趁机从家里逃出,正遇基柯准备溜走,加以怒斥。基柯情急,将女儿高举空中,并威胁说如不让他平安逃脱,即将女儿扔下峭壁。危急之时,卡萨柯夫来到,夺下女孩。基柯惊慌失措,将加雅涅刺伤后逃走,但最终还是被捕归案。一年以后,农场上又是一派丰收景象。三对年轻人——卡萨柯夫与加雅涅、阿尔曼与阿依莎,奴纳与卡伦在此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各种民族舞蹈五彩缤纷,出现了无比热烈的民族团结的场面。
《加雅涅》这部舞剧的灵魂与活力集中体现在哈恰图良的音乐中。音乐最突出的一点是鲜明的民族特征,贯穿在全部作品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旋律、节奏,比哈恰图良以往的音乐作品更直接、更丰富、更生动。这种风格的芭蕾舞音乐与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乐派形成了鲜明对比,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音乐创作是把俄罗斯音乐传统与西欧音乐传统结合起来,既具有俄罗斯民族气质,又兼有西方民族气质,二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使舞剧音乐典雅、抒情、优美。而哈恰图良的《加雅涅》舞剧音乐却是民族音乐大聚会,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库尔德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等不同民族的民间歌舞,获得了广泛的展现,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源流荟萃,使舞剧的音乐色彩绚丽浓烈,充满了活力。哈恰图良运用了七首亚美尼亚的民歌、两首俄罗斯舞曲、一首乌克兰的戈帕克以及一首格鲁吉亚舞曲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哈恰图良为创作《加雅涅》这部舞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深入生活过的亚美尼亚地区,结识了工人、农民和一些艺术同行并与他们切磋,认真研究描写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和音乐作品,历览亚美尼亚迷人的自然风光,仔细观赏民间歌舞,记录了许多以后用在舞剧里的音乐素材。广泛熟悉民族文化,使作曲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生活体验,激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其作用并非是一般地配合舞蹈动作。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则是“看得到”的音乐。作曲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关系,运用独特的民族音乐素材,给舞剧主题思想的表现插上了独具个性的翅膀,使这部舞剧在音乐舞台上,历久弥新,其中《马刀舞》和《玫瑰女郎之舞》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http://cctvenchiridion.cctv.com/special/C18919/20070716/1017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