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弦清韵,尽为花滑而谱.... ----纪念杨家声老师
2013年3月12日,又一个如火如荼的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但今年的世锦赛上,作为冰迷的我们,再也听不到一个人的最为熟悉和专业的解说了---杨家声,中国花样滑冰最重要的先驱、国际裁判、花滑翻译、技术缔造者、传播者、普及者,选择在这个盛宴的日子谢幕,似乎是在一群冰上蝴蝶的翩翩拥舞中,驾鹤西归,这几十年来他为花滑所留下的财富,尤如清音余韵,依然绕梁三尺,令人唏嘘感伤。
运动员与学者并存在体育圈里不属多见,杨家声恰恰是生在体育圈的一位学者。他在20世纪50年代,考入哈医科大学就学,但刚到学校报到就被哈尔滨市体校挑走,从事了花样滑冰运动,并且连续四年夺得全国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冠军。在此之后,他又回到学校继续从事自己的医学课程,并在哈尔滨某心脑血管医院担任副院长。国家队成立以后,他被调到体育科研部门,在工作期间他又考过国际滑联的裁判考试,成为一名花样滑冰裁判,并成为中国惟一一位担任过冬奥会的花滑裁判长。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花样滑冰从起步、磨合、融入国际到站在峰巅的不同阶段。当初他抱过的小小队员,在他的指挥棒下成长,有的成了一流国手,有的成了世界冠军,有的接了他的班也当了裁判。首体的院里,一批又一批,云集了成名运动员们的豪车:奥迪、宝马、奔驰、沃尔沃... ,让人眼花了乱。杨老师却依旧推着他的自行车,至始至终地从事着咨询、翻译、讲解这些日常的花滑琐事。
去年4月底国家举办通级前教练培训,他晕倒在现场被紧急送医,那时心里便有不好的感觉。今年年初,他还在抱病翻译国际滑联的最新公告,这在论坛里已是人所周知。人生残酷,谁想到一个学医出道的人也会患上最疼的肝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这无疑也是他作为医生最清楚了解的事。但他还是隐忍地边治疗边做着他力所能及的翻译等工作。去年年底,女儿第一次参加北京市比赛,正赶上他一早出现在裁判席上,我让女儿拼命滑到他面前表现,但他却面无表情,眼神僵直,第一轮比赛后就再没回到裁判席中来。我当时就有种不好的感觉,心里涌过一丝难过与害怕。想想他曾经伴随那么多的人走向了辉煌,我真希望他可以继续活在女儿这一代,为这些小小冰者多打一次分,多做一次技术分析。
在这么多年的花滑沉浮中,我想杨老师一直都是怀着一颗慈悲与柔软的心。我记得十年前有一次国家测验,体育馆里空空荡荡,只有杨老师和两位裁判员。有一位国手似乎是刚睡醒,滑到一半竟因想不起动作,自行要退场。他的行为震怒了杨老师,是我见过他最为失控的一次,当时他憋红了脸站起来,对着那位队员厉声喊道:“这是国家测验,请你尊重裁判!” 唉!在那个没有人关注花滑的年代,这位运动员的行为,是何等地令他伤心。那时,这样的队员,其实不是一个,而几乎是所有,无论是制度还是其它原因,花滑这个需要长年苦心经营与磨合的项目,牺牲过太多的人,我想杨老师在那一刻也摇摆过、犹豫过,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人心本污染,岁月自然清,这么多年的花滑裁判席,一直没有断过他的身影。虽然他退休后淡出国际裁判舞台,火热的冰场上,也不时会见到他与家长一起,为他们训练花滑的孩子做技术分析,这些他都是无尝地去做,像一名普通的邻家老人一样,耐心而诚肯,他一直都实践着自己说的“希望自己的有生之年能为中国花样滑冰多做一些事。”
当水与寒冷交接就会变成冰,冰有水的飘渺与宁静,也有琉璃的清脆与悦动。
每位冰者都会依照自己的感悟在冰上滑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杨老师也是一位冰者,是为冰者谱曲演奏的人,他的弦音清澈悠远,从容自在,萦绕耳边,将继续为热爱花滑的人们伴舞,永不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