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COC的花样邂逅(一)之遇见塔拉索娃
今年的COC因为工作无法请假,所以没能到南京与风铃们汇合,遗憾地错过了集体FB和享受冰上聚会的机会。这次,听聚会的XDJM们说,南京的COC星光暗淡,如果不是有聚会,恐怕都没什么期盼。虽然这话只是玩笑,但是也确实有点道理,相比去年北京COC的人气,南方要开展冰雪项目可谓“任重而道远”。
2005年11月,花样滑冰中国站大奖赛,我受新华社和《竞报》之邀,担任场地翻译和特约记者,有幸和风铃一起假公济私地完成了我们的追星之旅。
因为是追星嘛,所以自然是要和“星星”们来个亲密接触,对于生在俄罗斯,长在俄罗斯,并且学过7年花样滑冰的我来说,俄罗斯的很多运动员和教练我都很熟悉。语言和专业不是问题。运动员在周二就基本上来全了,我和风铃本来想当天就去约俄罗斯花滑教母塔拉索娃,无奈塔奶奶飞机误点,直接回酒店休息了。我们一行三人在酒店那里了解了运动员和教练的到达情况后就离开了,准备第二天的训练采访。
第二天是训练的第一天,冰舞选手和部分双人、单人选手都已经到了,准备适应场地。我和风铃起个大早,却因为堵车赶了个晚集,到了之后第一场训练已经开始了。我和风铃坐在场地边上,带着新华社的证,也没人管我们,都是看看就走了,我们大模大样地坐在那里,肆意品评队员的训练(是够肆意地,反正没人听得懂中国话)。正说着呢,入口处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了我和风铃的注意——正是塔拉索娃教练。我们两个立刻起身去找教练。塔拉索娃开始以为我们两个是冰迷索要签名,就没注意,只是看着冰面。我立即用俄语跟她问好。大概她来中国这么多次也没人和她用俄语交流过吧,她显得很高兴,脸上虽布满了笑容,但还是能看出她很疲惫。我告诉她我曾经师从布伦采娃(教练的好朋友,俄罗斯青少年教练)的时候,教练更是喜出望外,拉着我的手不肯松开。
风铃把自己做的台历送给塔拉索娃,这让她像个孩子一样开心,一个劲地说:“спасибо(谢谢)”。台历里记载了教练的豆蔻年华和她徒弟们的曼妙身影,这份精心的礼物自然让她非常兴奋,因为她大概从不知道,在中国会有这样的冰迷,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实实在在地关心支持她。风铃的精心也让我大吃一惊,连我不知道的很多事情,她都可以娓娓道来,那么自然和淡定。老太太(我们对教练的爱称)高兴地抱住风铃,大大地香了一口,这让我始料未及。塔拉索娃是个功勋教练,任何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和教练都会想和她来套套近乎,说不定她的一句点拨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因此,训练完的运动员和官员、裁判都来和她打招呼,我和风铃跟在她后面。显然很多官员(尤其是中国官员)对于我和风铃能够跟着教练感到诧异。刚到中午,教练就跟我们说她饿了,想回去吃饭,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和她一起吃午餐。教练盛情邀请,我们哪有拒绝的道理,于是欣然赴约。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和风铃与老太太聊了很多,比如90年代的伟大运动员和这个世纪的未来之星。老太太对风铃更是刮目相看,因为风铃的见解与她不谋而合。这下风铃是出尽风头了,老太太说,如果明年夏天有空,欢迎风铃去俄罗斯做客。我开玩笑地说:“那您别带安德列了,您带我算了。”教练爽朗地笑着:“晚了,当初我选阿寥沙(亚古丁)的时候,你怎么没让列娜(布伦采娃)带你来给我看呢?”我说:“那时候我已经回国了。”教练笑道:“那太遗憾了,如果你没回来,也许你是中国的第一个奥运会冠军。”虽然这话明知道她是在哄我开心,但是得到前辈的欣赏。自然是要美上半天的。
因为不想打扰教练的休息。吃过午饭我和风铃就辞别了教练,并且希望她能经常来中国做客。教练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下午一直忙到了夜色深沉,街上的霓虹灯睡睡醒醒,我们带着兴奋与疲惫消失在夜色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