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1907- ) 英国华人女作家。原名周月宝、罗莎莉(Rosalie)、祖籍广东嘉应,生于河南,父亲是中国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青少年时在北京上学,入燕京大学医科,28岁赴比利时,在布鲁塞尔大学继续学医。三年后回中国投身抗战事业,在重庆、成都等地从事助产士等工作。1942年,以韩素音笔名在英、美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目的地重庆》。1944年起继续学医,入伦敦女子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伦敦当外科医生。1949年到香港,取得英国籍。五十年代初寄寓东南亚一些国家,在马来亚、新加坡等地行医,后旅居瑞士洛桑1956年后经常来中国,对于中国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都颇有研究。作品较多,已出版了十七部著作,以五部自传性著作最受欢迎:《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1986年1月成立韩素音中国欧洲科学交流基金会,任主席,皆在振兴中国的科学,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韩素音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父亲周映彤,中国四川
人,祖籍广东梅县,铁路工程师,早年在比利时国学时,结
识了她的母亲玛格里特,两人结婚后口到中国。韩素音于
1916年中秋节出生于河南信阳周家谷,原名周月宾,周光湖,
12岁起改名约瑟芬。“韩素音”是她的笔名,意思是“小而平
的声音”。
1935年,18岁的韩素音离开父母到比利时留学。1938年
秋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全面升级,祖国的危亡牵动
着许许多多海外游子的心弦。当时正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攻
读医学的韩素音,决定中断心爱的学业,放弃外祖父馈赠的
一笔数目可观的巨款,离别潇洒倜傥,前途无量的未婚夫
——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回到中国为抗战尽力。
她在马赛乘上海轮,取道香港,来到当时被称为“抗日堡
垒”的武汉。在口国途中的轮船上,她认识了从欧洲归来的一
名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唐保黄。在途中,他大谈抗战,表示
不惜为拯救祖国而捐躯。韩素音认为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最
优秀的本质,于是他们相爱。这年中秋节,他们举行了婚礼。
后来,她发现,他那分忠心,只是对蒋介石个人,而不
是对中国人民,他的所谓理想,只不过是为了实现向上爬的
野心,他对她结婚时不是处女耿耿于怀,尽管她在结婚前两
个星期已告诉过他。他说一旦自己成了大人物,别人会利用
她同外国人的这种关系来反对他。他说要改造她,要她完全
服从丈夫和家庭,不准有自己的意志和人格。稍有违抗,拳
头就会雨点般落到她身上,有一次她竟被打晕了,事后他们
虽然重归于好,有时他也表示忏悔,但很快又旧病复发,情
绪极不稳定。
1945年2月,唐保黄在英国担任代理武官的三年任期已
满。他说他必须回国参加即将爆发的内战。那时,他们夫妇
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破裂在即,她没有同他一道走,留在
英国继续攻读医学专业。
1947年,唐保黄死于东北战场。10年的婚后生活,是韩
素音受尽屈辱的10年,她把这10年比作令人窒息的无鸟的夏
天。
1948年,韩素音在英国取得医生资格,接着在皇家自由
医院担任了一年住院医生。那时,中国革命正在取得节节胜
利,她再也不想在英国“享清福”了,打算回到中国。
1949年1月,她带着女儿乘机飞到了香港,在东南亚一
带四处奔波,搜集整理亚洲文化遗产,到大学进行讲授,他
还发表演讲,积极宣传中国和优秀的中国文化。从1964年起,
她开始以写作为职业,迄今,已经出版了25种书,在西方销
量很大。
她在中国领养了一名女孩,取名榕梅,意即“成都的梅
花”,后到美国留学,与一名美国人结婚。
韩素音现在的丈夫是印度南方人,他给他取了一个中国
名字,叫陆文星,他有三个印度血统的孩子,都已在印度成
家。
现在,韩素音和陆文星定居在瑞士西部的小城洛桑,但
她每年有7个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她的丈夫则埋头干
自己的技术工作。平常,他们各做各的工作,互不干扰,韩
素音说:“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好,但是在事业上,他忙他的,
我忙我的。”
楼下的,玩这个游戏无聊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