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nittke的tango找到了2个版本,一个1974年写的电影《Anogy》的原声,一个是1994年公演的歌剧《life with an idiot》。个人比较期待Anogy的原声也就是思彤给的那个链子
1.电影《Anogy》的原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5N-wCBwxr8
俄国导演克利莫夫(Klimov,Elem)的《苦恼》(AGONIA,中译名《垂死挣扎》《魔僧》),1981年的作品,影片完成后遭封杀,数年后在“新思维”大潮中解禁。这次出版是收在“俄国电影典藏系列”中(RSCICO)。
影片讲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倒台前(1916年)的一次宫闱惊变:受皇后宠信的癫僧拉斯普金被一些皇族和军官秘谋杀害。沙皇被塑造成一个懦弱的好人,不过是被时局左右的傀儡。相反对布尔什维克不过寥寥数语,在背景中一笔带过,但影片中有相当多篇幅表现俄杜马的纷争及宗教场面,或许这就是影片遭禁的原因。
片中浓墨重彩的主角自然是“癫僧”拉斯普金,他因神奇地治愈了皇子的血友病,而从一个民间术士平步青云进入彼得堡皇宫。他自称通灵,通过皇后干预朝政,时值罗曼诺夫王朝即将崩溃前夕,舆论将罪责归于妖魔作乱后宫,拉斯普金最后惨遭杀身之祸。
我最早了解这段历史还是以前凑巧读了一本“野史”,那次暗杀的策划人之一尤苏波夫的回忆录,其他情节都淡忘了,唯一记得的是谋杀一节,凶手们在酒里下了毒药,将拉斯普金灌得烂醉,但这个妖怪若无其事,最后只好乱枪齐发,将尸首装进麻袋,想扔进涅瓦河。哪知道拉斯普金仍未死透,又爬出来,吓得抛尸人落荒而逃。影片想来也参照了尤苏波夫的回忆,描述大致相仿。
关于“癫僧”的话题与俄罗斯文化中的“圣愚”现象有关。伏尔科夫那本争议颇大的《见证》把肖斯塔科维奇称为“癫僧”,而这部“癫僧”电影的作曲恰恰是“癫僧”的学生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他是搞电影配乐的老手了,音乐中那股绝望的调子很适合影片中末世的气氛。由于作曲家风格很多元,擅长拼贴,所以电影中的音乐也光怪陆离,东正教圣咏、吉普赛音乐、浪漫歌谣、军乐、破唱片中的舞曲,斑驳混杂在一起,“声音蒙太奇”非常出色。尤其是拉斯普金在皇后寝宫“预言”的一场,音乐和画面一样,都是狂想梦魇式的。影片制景也令人击节,俄国人似乎特别擅长于描绘荒诞疯狂的场面,后期又将大量的历史资料打乱剪辑进去,似乎历史本身也像影片那样毫无理性。
这次分双张的DVD片花做得相当齐全,有些资料非常有趣且令人深思。电影是在七十年代末摄制的,最后不可避免要加一个1917年十月革命的光明尾巴。片头用列宁语录,对那段历史的把握接近小托尔斯泰《苦难历程》对沙俄末世的描绘(大概相当于我们从各类文艺作品种得到的关于解放前一年的印象)。问题是这毕竟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但俄国的事情就有趣在历史又调了一个头。所以当我们看到片花中收录了重新安葬沙皇家族遗骸的纪录片时,感觉会相当古怪。在叶卡捷琳娜堡发现的尸体重新运回彼得堡圣保罗大教堂,叶利钦及各大政要均出席,“文化及艺术界的杰出人士也多有到场”——镜头一转:我们的斯拉瓦,罗斯特罗波维奇赫然在场。叶利钦演讲时将沙皇称为“无辜的受难者”。二十年前电影《苦恼》制片人称电影中的人物,沙皇、癫僧都是基督“戒杀”训谕的殉难者,并引用了被列宁枪毙的高峰派诗人古米廖夫的诗:
“我们都是圣人,我们都是盗贼,/走上圣坛,关进大牢,/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在上帝的这座宏大剧场。”
电影《Anogy》的赏析地址 (有兴趣的筒子可以看看)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977691.html
2. life with an idiot by Alfred Schnittk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H7WqywV4Wo
Life with an idiot 是一部由Alfred Schnittke作曲,Victor Yerofeyev 作词的歌剧。首映于1992年4月13日,阿姆斯特丹的Het Muziek 剧院。
Alfred Schnittke 简介:
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1934-1998),俄罗斯作曲家。1934年11月24日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恩格斯(Engels)。1946年在维也纳接受音乐教育,1953-1961年回国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随戈卢别夫(Golubev)学习对位,随拉科夫(Rakov)学习配器(此间曾与中国作曲家吴祖强同窗)。毕业后在该院执教,后加入苏联作曲家协会。1977年创作的《大协奏曲》第一部(Concerto Grosso No.1)为他带来很高声誉。小提琴家克雷默(Kremer)极为推崇并经常演奏这部作品。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应知名演奏家和艺术家的邀请而作,其中包括巴什梅特(Yury Bashmet)、古特曼(Natalia Gutman)、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罗斯特罗波维奇等。
施尼特凯1988年初次访问了美国,他参加了 Making Music Together 音乐节,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了他的《第一交响曲》。此后他多次访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赞扬,并经常在一些著名的音乐节上演出,获得过诸多奖项,包括1991年获奥地利国家奖,1992年获日本天皇奖和1998年莫斯科的斯拉娃-格洛丽亚奖(Slava-Gloria-Prize)。在十年之内,他的作品被录制了50多张专辑。
施尼特凯1990年定居德国汉堡,保持了德俄双重市民资格。1998年8月3日逝世于汉堡。
施尼特凯是一位风格广泛、精力旺盛的作曲家。一重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六部大协奏曲,四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大提琴协奏曲和其他一些室内乐、芭蕾和声乐作品和四部歌剧。他的作品融合了巴洛克、爵士、十二音列等许多不同的因素,显得炫丽多彩,还为60多部电影配乐。他的作品全集已由BIS唱片公司已出版。 |